海爾大學作為海爾集團人單合一理論實踐研究中心,創(chuàng)辦于1999年,作為海爾集團搭建的開放式的學習交互平臺,其目的是助力員工成為自己的CEO,在學習過程中持續(xù)地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價值。
海爾大學是人才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培訓基地,盡管不對外招生,但它卻為海爾員工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是海爾員工心目中的殿堂。海爾大學重點培養(yǎng)員工的企業(yè)文化意識和創(chuàng)新企業(yè)模式,用創(chuàng)新觀念和實際案例教學作為主線,在海爾集團的員工培訓體系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2021年度的課程上,張光宇向參會的400位學員針對次世代00后營銷,進行了深度解讀與分析,并對現今“小而美”、“小確幸”等品牌定位進行了深入探討。他提出,盡管目前許多品牌同仁總是喜歡“小而美”這個詞,認為自己的品牌可以做到“小而美”,所以寧可努力耕耘忠誠老顧客,認為只要服務好忠誠老顧客,就可以守好自己的一盤小生意,做一個經久不衰的小而美的品牌。然而現實當中,并不存在經久不衰的小而美的品牌。也許存在小品牌,但只要不增長,小品牌永遠處于憂患當中,不可能過的很“美”。當生存問題擺在面前時,對于大多數品牌而言,根本沒工夫談論“美好”。
這里,他引出了HBG理論中的“雙重危機定律”,即—滲透率和忠誠度指標也是隨著品牌市場份額的減少而降低的。市場份額越小,越沒有忠誠度。所以也就越發(fā)不太可能有忠誠度很高的小而美的品牌生意。
雙重危機定律其實早已經被大數據證明了,這個定律不僅覆蓋了消費品行業(yè),還有其他行業(yè),包括服務業(yè),工業(yè),甚至娛樂業(yè)等等。
這個現實當中的定律,其實就打破了一個品牌人的幻想——理論上,一個品牌可以憑借一群數量少,但是忠誠度更高的核心顧客,獲取與競爭對手相當的銷量,也就是成為一個經典的小眾品牌。但實際上,這種情況幾乎不可能發(fā)生。
小品牌的滲透率和忠誠度往往與其市場份額相當,即使是聚焦細分市場的小眾品牌,也很難獲得與大品牌類似的忠誠度。市場份額較高的品牌擁有更多顧客,其顧客的購買頻率也略高于市場份額低的品牌。
市場份額相近的兩個品牌,常常有以下兩個特征:
區(qū)別于人們普遍的認知,品牌的市場份額不會因為顧客對其異乎尋常的高忠誠度而猛漲;在品牌走向衰落之前,也不見得就會出現其顧客忠誠度(就市場滲透率而言)急劇下降的狀況——又一個市場謬論不攻自破。
當品牌增長或者衰落時,它們的動向也和雙重危機規(guī)律保持一致。如同雙重危機規(guī)律所指出的,隨著品牌贏得(或丟失)市場份額,其滲透率和忠誠度會相應提升(或降低)。這意味著,單獨看一年或者一個季度的品牌表現指標,無法了解品牌是在增長還是在衰落。
換言之,不論是增長還是衰落的品牌,只要他們的市場份額處于同一水平,他們的表現是類似的。
無論何種品類,兩個10%左右市場份額的品牌,他們的滲透率和忠誠度都是非常接近的——即使某個品牌去年的市場份額為11%,而今年有所下降,另一個品牌去年的份額是9%而今年有所增長。當它們上升至一個新的市場份額,他們的表現也和相同級別的品牌沒什么兩樣。
以上再次證明,嘗試通過提高顧客忠誠度來實現品牌增長的策略是行不通的。如果忠誠度策略行得通的話,我們早該掌握高忠誠度能轉化為高市場份額的證據了。
顯而易見,一個品牌顧客群規(guī)模(滲透率)的增長和下降,背后驅動力其實是顧客拉新水平的不同。無論是增長的品牌,或是衰退的品牌,都會流失顧客,流失率取決于他們的相對市場份額。
最后,張光宇副總裁提出,一個品牌到底是增長還是衰退,取決于顧客拉新能力。如果拉新水平高于預期,品牌將會增長;如果拉新水平比預期低,品牌將會衰落。提高滲透率的唯一辦法,就是提高你的顧客拉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