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
武萍萍,80后,是一名城管人,也是一個文學(xué)路上的追逐者。生活中風(fēng)花雪月的一個場景,恍惚迷離的一個背影,喜怒哀樂的一個平凡小人物,都會賦予她創(chuàng)作的激情和靈感。守候親情、懂得感恩和對弱勢群體的憐憫永遠(yuǎn)是她筆尖上舞動的音符?;趯ι畹你裤胶腿诵缘南蛲?,她用筆端抒寫著一篇篇平淡、平凡、平靜的文字,揭示著這個時代和歲月本身應(yīng)有的印記。
去年的年初,關(guān)于一個孤獨葬禮的真實故事,讓她感觸頗深,便用文字將此記錄了下來。
一個人的葬禮
文\武萍萍
我家對面住著一老婆婆和她老伴,老婆婆今年71歲,老伴86歲,兩人相差十五歲,無兒無女,唯一的親戚便是以前同院子的侄子一家。聽說因與侄子媳婦兒不和,十幾年前,就分開單過,侄子媳婦兒分得原來的大門之后,便不準(zhǔn)老人再通過,老婆婆和老伴就在自己所分得的那兩間房子靠街開了一扇一米寬的小門。
聽鄰居們說,老婆婆死了以前的男人,三四十歲嫁給現(xiàn)在的老伴。老伴年輕時是個瓦匠,家里成份高,娶不上媳婦兒,五十來歲才有了老婆婆,兩人相依為命,與街坊很少來往走動。從我十年前住到這兒和他們作鄰居時,就看見老婆婆以拾荒為生,養(yǎng)活年邁癡呆的老伴,我經(jīng)常上下班時看到她把外出撿拾的廢品從那輛破舊的小三輪車上卸下,大聲敲開門,然后把東西搬進(jìn)那低矮灰暗的屋子里,隔段時間,會有一個年輕的男人去集中收一回,那時,塑料、舊報紙、金屬等已被老婆婆分門別類捆扎好了。
老婆婆的視力不好,有一只眼睛是看不見東西的,偶爾也會攔住我,讓我?guī)退沂謾C(jī)號碼(手機(jī)是最原始那種綠屏的,現(xiàn)在已很少見了)。
一天早晨我起床后,聽到外面有嚶嚶的哭泣聲,打開家門,看到對面小門掛上了白布,老婆婆把朝街的正屋收拾了,她老伴躺在正對門口的木板床上,白布蒙著,前面放著一小桌,點著兩根白蠟,她老伴去世了。后院的侄子和媳婦兒前來吊孝,被老婆婆連推帶罵轟走了,她倔強(qiáng)地拒絕了這遲來的親情??磥硭约毫侠砝习榈暮笫?。
這里有個風(fēng)俗,家里有人去世,后輩會到親戚朋友街坊家磕頭通知,而這一任務(wù),71歲的老婆婆自己承擔(dān)了,因與街坊甚少來往,她只到對門的我家和我家后院的那家磕了頭,下跪的景象讓人酸楚。老婆婆的娘家后代在外縣,因路遠(yuǎn),平時也很少接濟(jì)老兩口,得知消息后,當(dāng)天來了幾個像是后輩的人,從衣著看,過的也并不富裕,到這兒來吊孝后,就走了。
老人去世后,需要放置三天,這三天里,老人門前靜靜悄悄,無常見的吹拉彈唱,無常見的哀樂聲聲,無常見的親戚幫襯,無常見的孝子孝孫。路過這里的人如果不注意,是根本看不到那塊白布,也不會知道這家有人去世了。
聽老婆婆說,老伴自從下不了床時,她每天就更加的忙碌了,老伴愛吃包子,她每天收撿廢品換回來的錢,總要保證老伴每頓一碗粥,兩個包子。買來尿不濕在她外出工作時給老伴用,盡管她努力照顧,后來老伴也已全身褥瘡,也許是怕她白天忙碌夜里再休息不好,老伴總是忍著疼痛,從來沒在她面前哼哼一聲。最后兩天已吃不下東西了,老婆婆為哄他吃東西,買了糖葫蘆,買了他愛吃的包子,可老伴再也沒吃一口。
盡管一切都是那么蕭條和寂寥,三天后,老人出喪的時間也到了,社區(qū)的干部幫助聯(lián)系了火化車,在老婆婆的那僅有的幾個娘家親戚的幫襯下,一掛鞭炮將載著老伴的車送走了。
原本以為葬禮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收場了。真的沒想到,老婆婆竟安排了五桌宴席,看起來很寒酸的壓桌席加上大鍋菜,招待的也只有她的娘家親戚,但她卻將老伴的葬禮像模像樣的做圓滿了。
太陽照常升起時,一切又恢復(fù)了正常,老婆婆佝僂著身體迎著清晨的陽光又騎著三輪車外出拾荒了。只是,我已經(jīng)連著看見她幾次外出回來后趴在門上咣咣地敲著門,門內(nèi)沒有回應(yīng),然后她才突然反應(yīng)過來一樣,小心翼翼地轉(zhuǎn)身來我家借折梯,跳窗戶開門。
其實她不是忘了帶鑰匙,而是忘了即使再敲門屋里也已經(jīng)沒有人再為她開門……
(本文配圖摘自網(wǎng)絡(luò))
韓冬紅讀評:
<<一個人的葬禮>>,沒讀文章,單看題目,就知道是個悲情故事。一看,果然如此。拾荒老人,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他們身上大都有“不幸“的故事,我也曾寫過類似故事,但遠(yuǎn)沒有文章中的這對老人悲情。老婆婆三十多歲時嫁給已經(jīng)五十多歲的瓦匠老伴。不用說曾經(jīng)因為家里成分高,錯過了娶妻年齡老伴,對老婆婆是疼愛有加的。否則,老婆婆定不會在老伴癡呆后不離不棄,用拾荒所得養(yǎng)活他。可想而知,相依為命三十載的這對苦命老人,一個的離去,對另一個來說,是多么大的打擊。可生活還得繼續(xù),老婆婆辦完老伴喪事,為了生存,又騎著那輛破舊的小三輪車去撿廢品了....... 與其說作者在寫一個人的葬禮,倒不如說她是向讀者傳達(dá)著一種生死相依的愛情。這是我們父輩母輩的故事,他們用行動詮釋著對“伴侶“這個獨特角色的理解,愛情不僅僅是花前月下,是浪漫激情,更多時候它是對“無論對方健康和疾病,富有和貧窮都不拋棄“承諾的兌現(xiàn)。文中老婆婆還在老伴最后日子里給他做好吃的,給他買糖葫蘆。老伴一定也是心疼他的小妻的,不然他身患褥瘡,為啥都不喊疼呢?還有老婆婆在老伴死后,生活拮據(jù)的她,不忘用五桌宴席,酬謝幫她料理老伴后世的人們,足可見老婆婆是個重情重誼的善良老人。
整篇文章盡管在敘述方式和用詞方面,還不準(zhǔn)確和精煉,但仍然是一篇好散文。
人生的精彩,在于每一段刻骨銘心的記錄,或許放在Q空間、博客里,或許放在了日記本中,但多數(shù)還是被擱置了,那些隨筆的文字,那些繾綣著心中的某段光陰,也不見了蹤影。重新翻閱一下自己或者你身邊那些優(yōu)秀朋友留著筆跡的空間,看看帶著故事的文字,《邯鄲人·物》編輯小七在這里等你來講述,為你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也將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搭線小七:
郵箱:zhangqi@hdzc.net;
QQ:2816806836;
電話:0310—3182977;
手機(jī):13315055198。
文字記錄生活點滴,鏡頭存留時光印跡。在人生的旅途中,總有大大小小的荊棘阻擾一些事,總有刻苦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