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針“穿衣”變松樹
長城八達嶺段全長7441米,目前開放長度為3741米,北13臺至北19樓,以及南8樓至南16樓,均為未開放區(qū)域。
位于崇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雖然尚未開發(fā),卻也吸引了不少“驢友”自發(fā)攀爬。為避免因避雷設施缺乏造成人身傷害,八達嶺特區(qū)辦于2013年在上述兩處啟動了防雷裝置的安裝工作。
“長城墻體上既不能打釘,也不能鑿洞!”八達嶺長城特區(qū)辦文物管理科丁海濤介紹,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防止‘驢友’來爬長城時,出現(xiàn)雷擊事故,另一方面為了維護長城景觀,特意設計了‘仿真樹’避雷針,每棵價格20余萬元”。
這種避雷針為中空鋼結構,外形與松樹一樣,長約15米,放置于距長城平臺2米左右的位置,外形與周圍景觀和諧一致。但之前已經安裝的天線狀避雷針不會再拆除。
目前,八達嶺長城南8樓至南16樓的7棵仿真樹避雷針已安裝完畢,剩下5棵均位于北段,預計將于年底前完成施工。
“到時候長城八達嶺段就實現(xiàn)了避雷設施的全覆蓋。”丁海濤介紹,這也是國內首次引入仿真樹避雷針。
八達嶺暫無新開放計劃
丁海濤介紹,今年年底北13臺至北19樓的剩余5棵“仿真樹”將全部安裝完畢,屆時八達嶺長城全線均將覆蓋避雷設施。
八達嶺特區(qū)辦副主任劉文波表示,由于目前非開放段周邊以荒山為主,即使安裝了避雷設施,也不具備開放的條件,所以暫無新增開放段的計劃。
“我們在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劉文波說,目前,八達嶺特區(qū)在推進《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qū)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等保護規(guī)劃的制定和完善工作,“下一步將完成報批工作。”
有了這些規(guī)劃,長城的保護除了本體的7441米外,還會覆蓋70.1平方公里區(qū)域。在這片區(qū)域內,除了消防通道外,基本將禁止任何新建項目。
“如果是必要的服務設施,也必須依照歷史依據(jù),不破壞風貌,經過審批后才可以修建。”他表示,將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盡早開放新的區(qū)域。
“仿真樹”上山靠騾子背
在長城邊上種避雷“樹”,運輸是一大難題。
“山上沒有路。”八達嶺長城特區(qū)辦文物管理科丁海濤說,北13臺至北19樓的安裝工程位于海拔710米以上的山脊,依山勢而建的長城傾斜超過45度,看上去基本是直上直下。所以此前修復長城時,運送重達1000多斤的花崗巖條,都要先拉到附近山腳下,再用人背、騾子馱等方法運上山。
有時運這樣一塊石條到施工現(xiàn)場需要輾轉、停歇十多次。“仿真樹”體量大,長達15米,上山的過程也與此類似。
為保證樹干的運輸安全,要先用氣墊模將其包好再裝車、做架子。“每層架子裝一層樹。”丁海濤說,架子一共有三層,樹干要牢固捆綁以確保不會在運輸過程中出現(xiàn)擠壓的情況。
此外,還要在平板車上鋪橡膠板,以增大摩擦力,最后通過人推或者騾子拉,將“樹”運到山上。
為何長城雷電事故多發(fā)?長城建筑不防雷,突出地帶易遭雷擊
去年6月,一名14歲的男孩在懷柔慕田峪長城攀爬時,被雷電擊傷右臂。近幾年,類似事故不止一次。2009年6月,懷柔區(qū)雁棲鎮(zhèn),5名游客爬箭扣野長城時遭雷擊,一對夫婦身亡,另外3人被困野長城。2008年,6人在慕田峪長城遭雷擊受傷。氣象專家表示,長城沒有防雷作用,易遭雷擊。
據(jù)北京氣象臺專家介紹,建筑物頂部、丘陵及山體頂部等突出的地帶易遭雷擊。長城建在山脊上,本身就易遭雷擊,人在長城上,更容易遭雷擊。
此外,長城結構與多數(shù)古建筑一樣,為磚石木結構,與鋼筋水泥結構相比,沒有防雷作用。走在長城上如同走在山路上一樣易遭雷電侵襲。
[國內新聞]八達嶺長城保護段將種上12棵松樹,這些高達15米的大樹實為仿真樹,它的真實身份是避雷針...